▼ 魚腥草
別名(台灣):、臭嗟草、臭臊草。
藥用:在藥理上魚腥草具有抗菌、抗病毒、抗氧化、清熱利濕,消腫解毒、降血壓的作用,也很常用於支氣管、肺部、鼻部等等的治療。而魚腥草也可煮熟食用,就像我們一般吃蔬菜一樣。
為多年生草本,因其莖葉搓碎後有魚腥味,故名魚腥草。
魚腥草植株矮小,莖部伏地生于淺層土壤中,白色,節上生根。葉心形或寬卵形,常見綠色,偶有紫色。
魚腥草生命力極強,直接用其根莖插于潮濕泥地,即可成活,並生根發芽,廣為繁衍。
喝魚腥草茶:
魚腥草茶的煮法:
1.魚腥草(乾)二兩,洗淨後加水5000c.c.,浸泡十分鐘。
2.大火滾後,小火續煮二十分鐘。
3.薄荷草(乾)二分之一兩,洗淨後放入鍋,立即關火燜五分鐘。
4.將草渣濾掉,即可飲用。
5.喝不完,則可用冰箱冷藏,再喝時必須加熱回溫,勿喝冰冷。
魚腥草香煎蛋: 1.將蛋2顆均勻打散,加入適量鹽調味備用。 2.魚腥草葉洗淨、切碎,加入蛋液中拌勻。 3.炒鍋燒熱入油,將蛋液煎至兩面金黃即可起鍋食用。
▼含殼草
別名:銅錢草含殼草、雷公根
性味:苦辛、寒。
功能:清熱利濕,消腫解毒。
特徵:多年生草本,莖細長呈匍匐狀,節上長根,嫩枝被毛。葉為單葉,叢生節上,具葉柄,柄長4~10公分 ,被細毛;葉片徑2.5~5公分 ,圓腎形,葉基深心形,葉尖圓鈍形,葉緣為鈍鋸齒緣或淺裂,上下表面無毛或疏被毛。花序為繖形花序,腋生,具3~6朵花;花序軸長0.2~0.8公分 ,小花梗短或缺如;總苞片包被花序,2枚,卵形,膜質,宿存。果實為離果,長0.2~0.3公分 ,橢圓形。花期自3月至9月。
主治:解熱、解毒、顧腸胃、袪風濕、明目、清暑等功效,可以熬成青草茶飲用,有一定的療效。
以前傳統家庭會將九層塔頭及含殼草燉土雞湯給青春期小孩服用,壯筋骨,促進發育增高有功效。